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馆快速行动,局、馆领导多次亲自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为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和自治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真实记录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战斗”历史过程,内蒙古档案馆依照《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在本馆面向援鄂医疗队员两条战线征集疫情防控档案。
当时,援鄂医疗队员还都在援鄂前线,我们发布了《致内蒙古援鄂医疗队员的一封信》,信后附“抗疫档案捐赠群”二维码,利用微信群向所有援鄂医护人员征集参与抗击疫情所形成的文件、记录、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
内蒙古援鄂医疗队员有八百余人,通过口碑相传,很多医护人员主动加群,目前微信群人数增加到168人。微信群建立后,要指导医疗队员正确上传照片。
首先,介绍档案馆征集照片和视频的范围。视频:救治患者,隔离情况,治愈出院,患者致谢等视频资料。支援队伍在方舱情况,工作状态,感人事迹等视频;数码照片:反映医疗队工作、隔离、会诊等典型疫情防控工作照片。支援队伍记录的医疗诊治情况,患者致谢情况等相关照片;实物照片:医护人员请战书、志愿书、家书、抗疫日记、救治方案、感谢信、简笔画等等反映医护人员奉献精神和医疗技术方面的实物的照片或扫描件。
其次,对捐赠照片和视频提出质量要求。照片要求:提供照片的摄影者、拍摄日期、拍摄地点、拍摄时间以及照片说明。其中照片说明包括事由和人物姓名。视频要求:提供视频的摄录者、著录者、摄录日期、内容描述等相关信息。同时将规范的说明作为模板提供给捐赠者以供参考,一目了然,易于操作,效果很好。
最后,跟照片和视频的捐赠者解释照片说明、视频说明的重要性。部分捐赠者认为给照片、视频写说明是档案工作者的工作,不应该由照片提供者提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动跟每位捐赠者解释,为什么由捐赠者提供相关说明。一是档案工作者对照片中的人物、事件不了解,无法准确描述。二是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如果没有说明,后人将无法了解历史、无法理解照片、视频的价值,这张照片或视频就失去了“存史资政”的作用,无法发挥档案价值。通过主动解释,捐赠者了解了照片、视频说明的重要性,积极配合,主动提供,捐赠活动很顺畅。
为了更准确、更全面记录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的历史过程,内蒙古档案馆专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整理、编辑通过微信捐赠的档案资料。工作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5人负责自治区及十二个盟市援鄂医护人员档案接收、整理;1人负责所有微信公众号的收集整理。截至目前,内蒙古档案馆通过微信群已接收照片一千余张,视频三百余个,相关链接五百余个。并通过微信群宣传,成功举办了援鄂医护人员郑惠颖的捐赠会。
收集到的照片和视频以内蒙古和盟市作为分组依据,共计13个组,使用《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规定的档号格式来命名照片。
通过微信群征集的照片缺点是个别照片像素较低,有些照片的分辨率只有几十千比特。这是因为医护人员自己的手机无法带进污染区,医院内的许多照片是患者拍摄的,已无法找到“原图”。好在医疗队员在医院外面各项活动的照片大都很清晰,照片档案六要素齐全,非常有价值。
通过微信群征集档案是内蒙古档案馆的一次尝试。目前,微信群还在进一步壮大,征集工作还在继续。